理解,让我们成为战友

2016-06-03

    一个和谐医疗环境的构建,要建立在与病人的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。只有理解病人,才能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。这个简单的道理,是我在经历过这么一个故事后才深刻体会到的。

    张姨,年近七十,是我们消化二区的一位血便查因的病人,入院已经有几天了。面对这反复血便的症状,张姨情绪不太稳定,显得既焦虑又恐惧。令护士们更头疼的问题是,张姨的家属们总是“失踪”,护士巡房的时候总是只见到张姨自己一个人坐在病床上,问她,她总说家属刚出去,马上就会回来。

    医生为张姨开了一个肠镜检查,预约的时间是第三天的上午。按照我们科的工作常规,检查前一天的晚上9点和检查日当天的凌晨3点病人需要做肠道准备——喝泻药。张姨做肠镜的前一天是我当班,考虑到她年龄偏大,家属又经常不在,晚上若是做肠道准备需经常上厕所,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,于是我在派发泻药之前就对张姨进行宣教:“张姨,明天早上做肠镜,今晚9点和凌晨3点要喝泻药,你一定要留家属陪的,不然老人家年纪大了上厕所容易跌倒……”张姨脸色有些不悦:“我在家都是自己一个人,我自己可以照顾自己,你把药直接给我就好!”“阿姨您年纪大了,喝完泻药自己一个人上厕所不安全的……”我耐心地解释,可张姨的火气越来越大,根本听不下我的话。“要不我打个电话给您女儿,和她谈一谈?”正是我的这一句话,彻底激怒了张姨:“小唐,就是你!为什么不把药给我?我要投诉你!”

    一阵寒意从心底涌起,唉,我本意是为了阿姨好,避免她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啊,为什么我的努力却得不到病人的理解?值班医生听出了气氛不对,赶紧跑了过来,轻声安慰张姨。张姨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委屈,在病床上再三重复一句话:一定要投诉小唐。无论医生怎么解释,她就是不接受,坚持说:“就是小唐的错,凭什么不给我发药!”

    张姨是个病人,她对疾病充满了恐惧,也被疾病折磨得身心疲惫。我想起了特鲁多的铭言:有时去治愈,常常是帮助,总是去安慰。规定是死的,但人的心是活的呀!我想,可能是我在和张姨谈话的时候言语太刻板、太生硬,难免会引起她的抵触。向张姨道歉吧,她会原谅我吗?虽然我一直在安慰自己,但心里难免还有几分余悸。

    在值班医生的陪同下,我走进了张姨的病房,低头诚恳地说:“张姨,对不起,刚才的事我没有处理好,说话太生硬了,恳请您原谅!我刚才和医生讨论了一下,把您的泻药用法改到了下午4点和晚上9点,这样您在睡觉前就能喝完泻药,不用在大晚上老跑厕所啦!而且我们还帮您找了一位我们科很有责任心的护工小张阿姨,明天您做完检查就有护工一直陪着您,您看怎样?”

    “小唐,过去的事就算了,你是个好护士,对病人态度友好……”张姨一反常态,和平时判若两人,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。走出张姨的病房,我如释重负。

    第二天,张姨的肠镜顺利做完了,医生在张姨的结肠里发现许多息肉并成功剔除,张姨的脸上从此又多了一个灿烂的笑容。

    后来,我利用换瓶的空隙和张姨聊起了天,得知张姨的女儿身体不好,刚做完手术没多久,老伴也患有高血压,张姨不想让家里人担心,所以总是不让家人来医院陪她。在互相的理解、沟通过程中,我和张姨的关系日益密切,利用健康宣教的机会,我们劝她要保持乐观的心态,注意饮食及休息;张姨也格外关心我们,见人就说我们科室的护士服务好、医生技术好,还经常主动把她的大苹果分给我们吃。

    和张姨相处的经历让我明白,和谐的护患关系需要互相理解来维持。若医护人员能理解病人所受的病痛折磨,或许言行之间就能给病人更多的关爱与鼓励;若病人能体会医护人员的工作忙、压力大,那么就会少一些挑剔与不满。或许只有相互理解,才能让医者与患者成为战友,携手前行,一起向疾病宣战!

  (文/消化二区 唐宇君)